在过去的十年里,基础设施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企业纷纷将工作负载分散到多个平台——包括本地环境和云端——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非没有代价,复杂性和风险也随之急剧增加。
在众多跨平台工作负载分布模式中,多云和混合云策略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常见的选择。
多云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在两个或多个云基础设施平台上部署应用程序的组件。
这些平台可以是两个公共云服务提供商,或者两个私有云,亦或是公共云与私有云的某种组合。而混合云策略,虽然与多云策略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指公共云和私有云的组合使用。
多云和混合云应用程序的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但有两种模式尤为重要:
首先,是将不同组件托管在不同云上的模式。
这是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模型,它涉及将应用程序的各个组件(如应用层)进行分离,然后分别部署在不同的云服务提供商上,从而实现整个应用程序在多个云之间的分布。
例如,一个应用程序的前端可能部署在公共云上,以便快速响应和动态扩展;其中间件可能位于私有云上,以提供更为灵活且安全的环境;而其数据库则可能驻留在本地的裸机集群上,以确保高性能和数据保护。
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那些前端流量巨大、更新频繁,同时需要后端提供稳定支持的Web应用程序。
其次,是将单个组件分布在多个云中的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较少见,因为它在单个应用程序组件中引入了延迟、网络风险等一系列挑战。然而,在某些场景下,例如当企业需要扩展公共云服务的使用并进行成本优化时,这种模式可能会变得非常有用。通过使用像Kubernetes federation这样的技术,企业可以在多个公共云之间实现容器工作负载的对等扩展,从而弥补单一云提供商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为微服务和应用程序编写更为复杂的代码,以应对潜在的延迟和特殊情况。
多云策略为企业带来了诸多优势。
首先,它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的影响力,使企业能够在多个供应商之间进行选择和谈判,从而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和更高的服务水平。
其次,多云策略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优化空间。通过访问多个公共云,企业可以持续优化价格/性能比,并根据需求调整工作负载托管和服务应用程序的相关成本。
此外,多云策略还有助于降低风险。由于云提供商的定价和政策可能发生变化,将工作负载和数据分散到多个平台上可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并提供冗余和备份选项。
最后,多云策略还可以利用不同云提供商的特定位置和服务优势,从而进入新的市场、提高应用程序性能、降低存储和传输成本,并满足特定服务的可用性和规模需求。
多云策略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确保跨多个平台的应用程序平台一致性至关重要。这需要企业在所有基础设施上提供一致的Kubernetes环境,以便应用程序能够在任何地方运行而无需更改。
其次,集中管理多云基础设施也是一项关键挑战。企业需要使用集中管理的系统来交付、更新和管理跨多云的集群,以确保生产力和安全性。
此外,监控和容量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企业需要清楚地了解系统的执行情况和资源消耗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易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系统使用过于复杂或要求开发人员学习新的陌生系统,那么多云的采用可能会受到阻碍。
多云策略是企业追求灵活性、优化成本和降低风险的重要选择之一。
通过仔细规划和实施一致的应用程序平台和集中管理的基础设施,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云策略的优势,同时应对相关的挑战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