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M”分析法属于要素分析法中的“万花筒”,主张多维度、全方位地分析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的信用状况。
1.人力(Man)要素分析: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和资产是“人才”。
从银行角度看企业,最重要的是看企业的人才战略,——老板是否是有“真本事”的人,企业是否“人尽其才”?商业银行主要从中小企业经营者或高管人员的品质、能力、尽管、作风和企业的总体积数水平等方面对企业的人力要素进行分析。
2.财力(Money)要素分析:透过报表看企业的真实“财力”
银行是“嫌贫爱富”的,——企业客户的财力状况,决定了该企业能否进入银行信贷的门槛。商业银行要从财务角度分析授信客户的资本结构,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并辅助考察资金长期、短期筹集和运用计划情况。
3.机器设备能力(Machinery)要素分析:从设备情况看企业的“技术先进性”
在现场考察中,银行需要重点了解企业的机器设备的配备情况、规格、出厂日期、价值、折旧、产能设计情况等信息。企业的生产线的先进性如何?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机器设备的品质、效能、新颖程度、数量等方面分析企业生产工艺的先进性,验证企业的生产设备与核心竞争力水平。
4.销售能力(Market)要素分析:从企业“下游客户”反思贷款的“安全性”
企业的下游客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笔贷款的安全性。在企业商业模式考察中,银行需要重点分析授信客户销售能力的强弱对其收益能力的影响程度。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销售能力的考察,需要重点分析企业的销售渠道是否稳定?销售网络是否完善?企业的主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企业的主要下游客户分布及其变动情况如何?在产业链条中,企业客户的销售谈判能力如何?通过以上分析,商业银行应当搞清楚企业的盈利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进而对贷款的决策提供相应的的依据与支撑。
5.管理能力(Management)要素分析:从管理水平窥探企业的“公司治理”
依据信贷公司制度要求,企业的管理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商业银行需要注重从中小企业授信客户高管层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计划执行能力等方面,分析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2001年底,名列《财富》500强的美国安然公司会计丑闻的爆发,以及随后其他一些著名的公司也相继出现类似的危机,暴露出了美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面上为一场会计丑闻,实际上是一场公司治理的危机,使人们不得不对其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商业银行需要注重分析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关注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业绩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6.原材料供应能力(Material)要素分析:从企业的“上游客户”看企业的“谈判力”
企业的上游客户水平,能够够反映出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谈判议价水平。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分析企业客户的原材料品质、价格、成本、存量等因素对中小企业授信客户的经营造成的影响。商业银行可以逐月观察企业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变动情况,进而分析企业的成本压力变化情况。
7.计划能力(Making Plan)要素分析:从计划能力反思企业的“战略”风险
计划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战略能力。一些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盲目扩张,几乎是“什么赚钱干什么”,进军多个领域,大量投资,极易造成现金链断裂,经营风险也不断积聚、膨胀,银行介入调查不仔细就会接手企业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主要从中小企业客户有无制定长期、短期经营活动的方针,制定的方针是否适合其经营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型中有一类是战略风险,需要引起企银行的高度重视。例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战略风险案例。
8.制造能力(Manufacturing)要素分析:综合判断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产能是否存在过剩问题?商业银行要从中小企业授信客户的人力、财力、机器设备能力、原材料购买能力等多方面分析企业的制造能力。企业的制造能力一定要符合其市场定位,不可以盲目贪大,企业摊子铺得太大,不利于企业整体经营效能的提升。
9.方法(Method)要素分析:透过企业的工作方法来预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叶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商业银行可以透过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等角度分析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企业的生产工艺是否落后?企业的经营策略是否存在偏颇?企业的制度办法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多角度地分析企业的工作方法,银行来判断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0.获利能力(Margin)要素分析:回归“企业经营”的信贷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本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商业银行通过对前九个要素的分析,层层递进式地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
企业的获利水平,是银行最为关注的,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信贷分析最终还是要回归信贷经营的本质,通过信贷的投放,支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经营效益的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