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分析的“要素分析法”:中小企业信用的多维度分析
除了C要素系列的信贷分析法大放异彩以外,关于中小企业客户信用分析的其他要素分析法也有很多种,并深刻影响着信贷业务的具体实践。例如,“3F”要素分析法、“5P”要素分析法、“10M”要素分析法等要素分析法,各有千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剖析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信贷实践中,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所分析客户的特指,选择最适合特定客户的要素分析法,多维度地角度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
“3F”分析法:“5C”分析法的简化版本
随着征信业的发展,美国罗伯特·莫里斯协会(Robert Morris Associates)将“5C”分析法归纳、提炼、概括为“3F”分析法。其中,品德要素和能力要素合并为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资本和担保品合并为财务因素(financial factor),环境状况则改为经济因素(economy factor)。
“3F”分析法是“5C”分析法的升级演化与精简提炼,尤其是关于个人因素的整合分析,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贷款投的就是“人”的信贷理念。中小企业信贷由于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与一把手的人品及其能力分析,透过企业这个“壳子”,分析企业的核心人物,关注企业的根本经营策略问题。例如,有的企业可能经营不错,但是企业的老板人品有问题,对于这样的企业,银行是要打问号的!
“5P”分析法:注重实战性和全面性的信贷技术
“5P”要素分析法立足于信贷实践的需要,主张实用性和完整性,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状况分析的信贷技术。例如,对于银行贷款资金用途的分析,更加凸显从银行角度分析信贷资金的具体流向和资金安全性,也顺应了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要求。如图所示,一般来讲,5P分析法主要包括企业主的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因素、债权保障因素、借款人展望因素五方面内容的要素分析:
1.企业主的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小企业信贷投放,归根结底投的是“人”!
商业银行信贷经营需要注重“人”的分析,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要素分析。“5P”分析法个人因素的分析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还款意愿层面的考察:企业负责人或经营团队的出身背景、年龄及健康状况、所有教育及经营事业的经历与理念、业界的评价。银行需要重点考察企业经营者品德,是否诚实守信,有无丧失信用记录?企业的还款意愿侧重于人品的考察。第二、还款能力的考察:好的“一把手”,会带出好的企业来。中小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的能力水平,会深刻影响着该笔信贷资产的质量。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运用能力,关注企业的营运和财务管理能力,分析企业经营者的专业技能、领导才能及经营管理能力。中小企业的资格必须是依法登记、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事业法人,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在银行开立对公结算帐户,并具有可供抵押的资产或能提供担保人。还款能力的考察,侧重于能力的考察。
2.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 Factor):分析贷款到底“去哪儿了”?
商业银行需要评估中小企业贷款客户的资金用途,评估企业中长期营运计划,计算企业所需的营运周转资金并验证企业什带的借款额度是否合理。资金用途通常包括生产经营、还债交税和替代股权等三个方面。如果用于生产经营,要分析是流动资金贷款还是项目贷款,对那些受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效益好的支柱产业要给予支持;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要分析项目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确保贷款能够收回。如果用于还债交税,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规定。如果用于替代股权或弥补亏损,更应慎重。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用途方面,需要重点警惕以下问题:
第一、短贷长用问题。短贷长用,又称“流资固用”,对于企业而言,短贷长用的风险在于要不断安排偿债资金,偿债压力更大。企业一般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循环使用,一旦银行不再提供新的贷款,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第二、以贷还贷问题。以贷还贷,是银行对难以收回的到逾期贷款通过发放新贷款达到收回原有老贷款目的的一种金融行为。以贷还贷,背离了银行信贷的初衷,不利于信贷资金的安全。
第三、顶名贷款问题。“顶名”贷款即实际借款人与用款人不符的贷款。信贷实践当中,“顶名”。贷款一般分为因实际借款人有效抵押物不足办理“顶名”贷款、因实际借款人身份不合规办理“顶名”贷款和因授信额度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办理“顶名”贷款三类。“顶名”贷款规避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等信贷管理制度,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垒大户、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增加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第四、资金挪用问题。中小企业短期贷款一般用来满足企业的刘主动性资金需求,信贷实践当中,经常出现贷款资金挪用问题,主要通过伪造第一手贷款支付交易北京,后续通过资金转移等方式回流到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银行帐户,用来投资股票、期货等投机交易以及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导致贷款资金违规流入其他市场。
3.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 Factor):信贷的“底线”思维,是贷款收不收的回来问题?
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特别要注意企业过去的还款记录以及有无不正常转移企业资产等不诚信行为。企业的还款来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现金流量;二是资产变现。
现金流量方面要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和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以及企业在投资、融资方面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资产变现方面要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周转情况。在还款来源方面,商业银行既需要关注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突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又要关注保证人及担保品等第二还款来源,从多维度分析企业的信贷资金按时还款的可能性,避免信贷资金的损失。在还款来源分析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下游客户订单过于集中和单一问题。下游客户订单过于集中,就会产生企业的经营容易“受制于人”的问题,一旦该企业的下游客户流失,就会造成企业的经营困难,陷入“泥沼”。如果某个企业生产经营采取“以销定产”模式,由于订单不断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出现成本倒挂现象。
第二、过于依赖抵押物问题,把宝押在第二还款来源上。信贷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抵押物充分的贷款和企业,肯定没有问题。实际情况是,有些企业即使抵押物充分,由于经营不善,该笔贷款最终还是会进入不良。
第三、担保人担保能力显著不足,形同虚设问题。担保人是一项重要的第二还款来源制度设计,但是实践当中,好多贷款企业不愿意找担保企业,或者找的担保企业明显实力不足,导致第三方担保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
第四、借款企业经营恶化的前兆问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恶化会出现一些前兆,需要银行做好贷款预警。例如,企业的员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银行账户经常出现空头支票现象、银行流水显著减少、企业的用电量显著减少、公司的库存高企、企业的债主经常上门催收、主要下游客户和核心战略合作伙伴流失,等等。
4.债权保障因素(Protection Factor):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授信合约的限制条件、担保品的种类、性质、价值及变现性等内容。债权保障因素包括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个方面。内部保障方面要分析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稳健和盈利水平是否正常;外部保障方面要分析担保人的财务实力及信用状况。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财务分析的信贷技术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信贷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外部保障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的担保人的实力变化情况。在债权保障因素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拖死人”的应收账款问题。商业银行需要警惕企业的外欠账过多问题,很多企业多十倍应收账款“拖死”的。例外,四川长虹的海外应收账款案例。第二、“盲目”的多元化经营问题。商业银行需要警惕企业的关联交易和纵向多元化经营问题。例如,澳柯玛盲目多元化经营风险案例。第三、“缠死人”的互保联保等担保圈问题。商业银行需要警惕担保连引起的链式风险传染性问题。例如,浙江担保圈问题导致的民营企业“跑路潮”案例。
5.借款人展望因素(Perspective Factor):信贷的“亲周期”与企业的“大败局”
在借款人展望因素中,银行需要树立大的格局观,重点研究宏观经济周期规律与银行信贷的关系,还需要分析企业的生命周期规律,预判企业的失败的大概率。在逆向思维之下,商业银行需要分析企业所属产业景气的展望,关注企业本身未来的发展性等内容。企业的展望因素主要分析借款企业的发展前景,包括产业政策、竞争能力、产品寿命周期、新产品开发情况等;同时,还要分析企业有无财务风险,是否有可能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因素。商业银行需要了解读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规律与发展大势。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的500家大企业,有1/3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国家40%的新建公司存活不到10年便中途夭折。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公司的寿命只有12.5年。有人研究了100家世界级名牌企业,发现其中寿命在100年以上者占36%,还有的甚至存续二三百年。从理论上讲,企业是人造系统,因而企业是可以改造的。商业银行通过企业展望因分析,从中增强信贷客户的甄选技巧,提高信贷客户的选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