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云管的职责和功能范围,在实现云管平台时,就相对容易很多。
很多人认为云管是定制化项目,显然就是没有完全理解云管的定位。
云管是可以做成一个很好的标准化产品,从而实现敏捷部署和扩展。在产品化的时候,需要站在甲方的需求立场上来看待问题。
真正满足甲方需求了,甲方才能满意,才能愿意花钱来购买产品。企业 IT 架构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实现系统的融合,而不是一个个单体,才能真正的实现敏捷部署和扩展,支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因此,未来各种平台之间一定要能做到无缝整合,这就要求各平台、工具不能大而全,要有所取舍,明确定位。
首先,多云管理是资源纳管平台,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云管对于小企业可能是没必要的,面对的客户应该是大中企业,大中企业才可能会建设或购买使用多种不同的云平台,从而实现容灾、备份等需求。这就要求能够方便地将应用或数据从一个云平台调度到另一个云平台,而云管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说,在腾讯云运行的应用需要在华为云上也部署,从而实现备份和容灾等需求,而对客户来说,在云管平台上腾讯云和华为云只是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而已,可以自由的调度应用到腾讯云或者华为云上,这就屏蔽了顶层异构云细节,可以实现秒级的资源调度。
其次,云管提供场景化标准资源交付,提升资源交付效率。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比如说中间件集群部署场景、数据库集群部署场景、应用高可用部署场景、应用弹性伸缩场景、跨云部署场景等;不同业务应用对资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GPU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场景、高 CPU 计算场景、高内存缓存场景、大数据存储场景等等。这如同不同的人高矮胖瘦不一样,所需的衣服长短大小就不同一样。通过预先定义提供不同场景的资源服务,有针对性地快速支撑企业不同的业务需求,从而提升资源的匹配性和利用效率,也减少资源准备时间,提升资源交付效率。
第三,基于多云的应用部署不能放在多云管理平台建设。多云平台承上管下,定位在 IaaS 资源管理和资源服务,它理论上还是 IaaS 层。应用的部署和管理放在 PaaS 平台上,位于 PaaS 层,因此跨云的应用部署和管理不要放在多云管理平台来实现。云计算的三种服务(三层服务)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企业在 IT 建设中架构要分层,无论云计算的三层服务,或者前、中、后台架构,其实都是要进行分层,从而实现复用,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第四,中间件、数据库等可以看作是一种应用,因此其可以在 PaaS 层来管理(笔者建议中间件和数据库等的容器部署场景仅用于企业测试环境,不建议用于生产环境)。云管始终定位于异构资源的管理和统一资源服务的供给。其他的可以交给上层的 PaaS 来负责。公有云、行业云上的中间件和数据库等的管理相对要容易些,因为不用考虑基础设施资源的管理,至于使用这些应用的计费,也可以放在 PaaS 平台来管理。
第五,多云成本管理。云管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需要考虑多云资源使用的计费,从而根据需要调度到合适的云平台,实现成本最优化。这也是智能运维的一部分关键能力。不过如果云管跟 PaaS 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话,计费和成本管理可以上移放在 PaaS 平台,由 PaaS 平台根据计费规则、成本规则以及资源可靠性、有效性指标等来进行智能调度,实现最优的资源调度和成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