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从最初的概念到如今的广泛落地,企业上云之路在逐渐丰富的同时,对于云的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就IT现代化,相对于早期的云敏态和传统架构稳态,如今企业用户面临更多的是如何打造敏态加稳态资源平台。就应用现代化,企业需要更多考虑如何从资源平台向创新平台转变,如何同时支撑裸金属、微服务,容器技术保证应用现代化和持续交付能力。就多云和混合云逐渐成为企业实现业务创新的新型架构之际,企业考虑更多是如何跨混合云平实现智能化管理。
多云和混合云逐渐成为企业保障业务的基本设施架构;
随着5G、工业互联网、AI等技术的应用以及与产业的融合,加速企业IT向跨核心-云-边缘转变,也带动企业对于工作负载跨核心、云、边缘动态双向迁移的需求在不断上升;
企业在云层之上的业务升级能力、跨界跨业构建业务生态潜力,以及跨混合多云的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在后疫情和新基建时代的竞争能力。
云计算持续增长,云原生成主要驱动力
疫情引发在线需求爆发性增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SaaS服务快速普及,降低了企业在业务上云上的思想阻碍,驱动了企业对云原生的需求。原生应用的交付能力和迭代速度,成为创新能力和优化用户体验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新基建推进各行各业在5G和工业互联网上的战略布局,也进一步推动企业级用户对云的应用。同时,根据中桥调研数据和深访显示,企业级用户对于云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早期通过云计算降低IT开支,提高IT对业务响应速度,向架构现代化和应用现代化升级。
混合云,成为企业级IT主要形态
目前40.6%的企业级用户将混合云(自有数据中心和公有云)作为标准IT形态,而未来两年近一半用户(49%)将混合云作为标准IT形态。由此可见,混合云占比持续上升。另外,目前23.1%的企业级用户选择将工作负载持续运行在传统数据中心,但这部分用户快速通过IT现代化向私有云或混合云演进。混合云快速成为主要IT形态。
混合云的优势相信大家已了然于心。企业可以将一些核心业务数据部署在本地的数据中心满足合规要求,而云原生和边缘应用或者是负载需求波动不可预测的业务应用,以及新业务开发,则部署在公有云,利用公有云的特点来快速实现触达用户的服务能力,保证2C查询交易激增业务稳定。当然,凡事看两面。这样的选择也给企业用户带来了管理上的麻烦。
上云容易、管云难
过去几年,企业在快速部署云计算过程中,普遍遇到业务上云、管理多云和云上云下业务合规难。保障部署在多个公有云上的数据安全和业务合规、跨不同云管理运维,以及应用迁移周期长、成本高,是企业级用户面临的三大难题。
混合多云合规难
由于各个公有云的服务和数据管理个性化,增加跨多云实现数据保护管理难度。与此同时,如何在应用运行在不同云时,保证数据的集中管理,增加了业务合规风险。考虑到企业级混合云常态,云上云下实现保证企业级SLA数据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混合多云管理复杂
混合云、多云正在迅速成为企业构建业务的创新平台。但是,由于各种云管理不兼容,增加企业在跨云管理难度,造成“云孤岛”。而通过API实现多云管理,往往能“看”不能“管”,无法保证工作负载跨不同云资源稳定安全。
未来2年,中国市场企业级用户正在实现混合云升级,从早期通过VPN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以及基于API实现混合云资源管理,向企业级一致性工作负载双向迁移和智能管理演进升级。这也表明企业级用户对于混合多云一致性架构一致性管理的迫切需求。
应用上云周期长
相对互联网公司、创新企业的云原生环境,企业级用户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已有IT架构和应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演进升级。这个过程中,不论传统应用上云还是下云,整个迁移并不简单,应用“改造”比较复杂,这使得应用迁移周期长、成本高,并且还影响业务的稳定性。对企业级用户来说,从规划到完成云迁移,到云应用正式投入生产,35.7%需要几个月的时间,28.7%甚至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